中新社烏魯木齊1月1日電 題:套彩烙畫傳承人烙出新疆兵團當代生活
作者 史玉江 孫麗娜
一支烙筆,一塊木板,伴隨陣陣嗞嗞聲,灼熱的烙鐵在木板上游走,淡淡青煙散去后,一只栩栩如生的“玉兔”“跳”上木板……一門古老的傳統手藝,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稱新疆兵團)第九師一六四團職工楊新平的心中沉淀、碰撞后,誕生一幅幅反映新疆兵團故事的套彩烙畫。
從事烙畫生涯31年的楊新平沒料到,他的套彩烙畫不僅入選新疆兵團級“非遺”項目,其作品還在今年新疆兵團各師巡展中成新晉“網紅”。
“創作這幅《玉兔迎新春》烙畫,愿大家大展宏‘兔’,前‘兔’無量。”2022年12月31日,正在該團展覽館里創作的套彩烙畫傳承人楊新平如是說。
烙畫源于戰國時期,盛于東漢,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是用燒紅的鐵條在木板、絲絹、宣紙、竹筒、竹席上創作的特殊畫種。
55歲的楊新平從小就喜歡繪畫,烙畫情結源于在“老家”河南和爺爺生活時,對民間藝人用燒紅的火鉤在門臉、衣柜上勾畫的花鳥圖案很是心動。
平時喜歡臨摹畫集里人物和風景的楊新平,1991年嘗試創作烙畫。其間,他去河南、山東等學技藝,走訪民間藝人,還到中央美術學院學習。
木板上烙畫本是“黑白世界”。經多年實驗,楊新平在烙畫基礎上形成“以烘為主,以色為輔,烘烤定型”的現代套彩烙畫技藝。
“起初用水粉顏料上色,但烘烤木板受熱后,畫面會模糊,顏色黯淡。”楊新平說,用礦物質顏料和植物顏料搭配上色,使用恒溫的電烙筆勾勒、點染處理后,畫面更清晰,光澤好且不變色。
“烙畫用的木板有講究,以椴木三層膠合板為佳。”楊新平介紹,椴木酸性大,不易腐蝕,而且烘烤產生的氣味無害,烙畫保存時間更久。
在楊新平看來,套彩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技法,還有西方油畫嚴謹的寫實效果,能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每道工序都重要。就像蓋房子,要先畫出模子,再烙出來,再上色,哪道工序做不好都不行。”
記者注意到,楊新平手上有多處燙傷的痕跡,大拇指似乎更寬大,面對疑問,他坦言:“沒有一點工匠精神,哪能學精一門技藝?”
長年生活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一六四團,楊新平作品呈現鮮明地域特色。其創作的邊境哨所故事的烙畫《見證》,用一棵老榆樹見證新疆兵團民居70年發展歷程,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多年來,《凱歌進新疆》《地窩子的春天》《團場記憶》等一系列反映新疆兵團故事的現代套彩烙畫作品已成民間文藝的一個符號。
如今,找楊新平學藝的人絡繹不絕。“不管是欣賞它、豐富生活,或想靠它增加收入的人,只要誠心學,我都教,這就是一種傳承嘛。”楊新平笑言。(完)